茶藝是中國臺灣的說法,茶道日本提的比較多,下面就來簡單介紹“茶道”和“茶藝”的概念。本人于2017年在美國擔任漢語志愿者教師,在教授文化課時發現,美國學生對中國的茶文化一點都不了解,只是聽過日本的茶道。筆者通過閱讀新聞報道、知網論文和學術專著發現,很多記者和學者將茶文化、茶道、茶藝這三者混為一談。
關于“茶文化”,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里有介紹,“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制作、化學成分、藥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茶藝”一詞最早出現于七十年代的臺灣。當20世紀七十年代臺灣出現茶文化復興浪潮之后,于1978年醞釀成立有關茶文化組織的時候,采納了臺灣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的建議,使用“茶藝”一詞,成立了“臺北市茶藝協會”、“高雄市茶藝學會”。1982年又成立“中華茶藝協會”。各種茶藝館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茶藝一詞被廣泛接受,而且也傳播至港澳,接著再傳入大陸。
至于為什么要稱茶藝,臺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茶文化開始復興,當時為了弘揚茶文化、推廣品飲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詞。但是有人認為“茶道”雖然中國自古已有之,但日本茶道已經被世人熟知,如果現在繼續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誤會,以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臺灣來。另一個顧慮是怕提出“茶道”過于嚴肅,中國人對于“道”字特別莊重,比較高高在上的,要民眾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藝”這個詞。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同意才定案!安杷嚒本瓦@么產生了。狹義的茶藝,“是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狈对銎较壬J為:“茶藝包括兩方面,科學和人文的,也就是,第一個方面技藝,科學地泡好一壺茶的技術。第二個方面是藝術,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國茶藝之美是屬于心靈的美,欣賞茶藝之美,是要把自我投入整個過程當中來觀察整體!辈栉幕趯ν鈧鞑鞑サ剡^程中,不僅要讓外國人感受中國茶地味道,更要讓他們欣賞中國茶藝之美。
關于中國茶道,陳香白教授認為:“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绷聿簧賹W者提出,早在唐朝中國茶道就出現了,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就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奔达嫴枵邞亲⒁獠傩芯哂袃樸美德之人,陸羽已經時飲茶者提出品德要求,喝茶已不再是單純的滿足生理需要的解渴了。唐末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梢,早在唐代就已經喝茶有道了?梢詫⒇懥撂岢龅牟璧乱暈閷υ娙损ㄈ辉凇讹嫴韪琛ふV崔石使君》詩“三飲便得道”和“孰知茶道全爾真”句中之“道”和“茶道”的闡釋和補充。由此可見,茶道應追本溯源至唐代皎然、陸羽時期,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制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他明確提出“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介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
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我們為避免學生誤解,筆者認為用茶文化這個概念比較合適。對于剛接觸漢語的學生來說,不必強調茶道或茶藝。如果對于漢語水平高的學生,筆者接受婁子匡先生的說法,為避免和日本“茶道”的概念混淆,用“茶藝”這個概念會更合適。
茶道 王玲教授在其著作《中國茶文化》第二編“中國茶藝與茶道精神”中指出:“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節則無精、無神。
……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 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辈虡s章先生也認為:“如要強調有形的動作部分,則使用‘茶藝’,強調茶引發的思想與美感境界,則使用‘茶道’!薄爸笇А杷嚒睦砟,就是‘茶道’!
(蔡榮章:《現代茶思想集》410、408頁,臺灣玉川出版社出版)我們認為,王玲教授和蔡榮章先生的這些話已經將茶道、茶藝的區別和關系講得很清楚。茶就是在操作茶藝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是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因此,陳香白教授認為:“中國茶道 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保愊惆祝骸吨袊栉幕59頁,山西人民出版社)不過,以這樣的高度來要求茶人畢竟過于嚴格和空乏,常人不易掌握,一些茶藝大量和專家們便以精煉的哲理語言加以概括,提出許多茶道的基本精神,使所有茶人易于理解和便于操作。這些基本精神就是飲茶的道德要求,亦稱為茶德。早在唐代,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就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即飲茶者應是注意操行具有儉樸美德之人,陸羽已經對飲茶者提出品德要求,喝茶已不再是單純的滿足生理需要的解渴了。唐末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梢,早在唐代就已經喝茶有道了?梢詫⒇懥撂岢龅牟璧乱暈閷υ娙损ㄈ辉凇讹嫴韪.誚崔石使君》詩“三飲便得道”和“以孰知茶道全爾真”句中之“道”和“茶道”的詮釋和充實。由此可見,茶道應追本溯源至唐代皎然、陸羽時期